自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后,不少从事地方政府或国企园区招商的同行对明源君表示,对当前的工作有点迷茫,也感到巨大且无形的压力。 有些反应快的地区已经迅速展开了行动,相关的改革举措包括撤销招商部门、成立全国资招商公司,构建更市场化、专业化的招商引资体系、追讨违规发放的补贴与奖励等等…… 某县城本来在年中发布的招商引资激励措施,由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审议通过,也迅速撤回了,因为其中的部分措施和《条例》要求不符,需要马上整改。 然而,离开了各种土地与税收优惠政策之后,还是有一些地区和园区的招商工作陷入了僵局,一时之间找不到方向。 在招商整改的大潮之下,各地当前的招商引资工作到底该从哪里下手? 盘清存量,重新定位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认识招商现状 在此前分析招商整改政策的文章中,小明就数次强调,当优惠政策的使用受到限制后,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重点,将重新回归到产业的精准定位和营商环境的比拼上来。 在这个阶段中,各地必须重建对本地产业 现状、禀赋的认识,找出最适合发展的产业,科学的、有目的的做招商。 此前一些国企园区已经对奖补政策产生了路径依赖,其实在招商定位上是有问题的,自身竞争力也不足。所以在当下,它们最要紧的任务是回归原点,实事求是。 比如前阵子,某县委在对县招商服务中心开展巡察时,就指出了部分园区项目的定位和运营决策不够科学,整体运营成效不理想的问题。 该县随后作出了多方面的整改,包括强化园区的前期调研工作,提升定位决策的科学性;采用大数据手段收集本土园区与产业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项目招商目标等等…… 这类围绕存量园区“顶层设计”的整改,在市场化招商时代下极为关键,这对地方招商工作能否回到正轨,具有统领意义,必须重视起来。小明总结了一些地方的做法,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重新盘清园区资产的家底,以便以全面的视角来制定招商与盘活策略。 当前各地政府所持有的园区资产规模庞大,产品形态也比较复杂。要走市场化招商的道路,就必须先掌握清楚手里有哪些货,才能去找适合的企业。戳这里,了解智慧园区招商解决方案 第二步是开展全面的产业调研,摸清本土产业发展现状,绘制存量园区地图与企业地图,重新审视自身的招商方向。 过去那些为跟风而制定的、与本土产业毫无关联的产业定位,必须加快修正。尤其是县域,最忌与发达城市抢商。 相反地,各地做调研的视角需要放得更广,仔细研究周边城市群的产业生态现状,从城市群产业强链补链的视角,去寻选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产业,有针对性的承接、培育。 在把这些策划工作做扎实了以后,就可以对存量园区重新进行规划改造、增补配套,使这些存量资产更加符合目标用户的需求,做好招商引资的承接准备。 第三步是围绕城市乃至城市群的重点产业链,锚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产业,来开展错位发展下的精准招商。 依据产业链图谱,各地有什么、缺什么、引什么就一目了然了,不仅招商效率会提高,无意义的招商内卷情形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完善招商管理机制 向内改革、提升效率 之所以一些地方招商部门在整改潮下,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一个主要原因是在陷入了对优惠政策的路径依赖后,这些地区长期都忽略了自身招商能力体系与管理水平的构建。 在政策滥用受到限制的当下,这些地方的招商团队一下子被抛入了市场化的竞争,在招商人才、手段、渠道和理念上的武装,都是不够的。 在各地的巡查报告中,小明发现不少地区都有这个问题。 比如某县城的招商服务中心巡查通报中就显示,存在“招商推介能力有待提高,招商方式与手段创新不足”、“招商引资工作督导力度不够”、“招商项目后期跟踪服务力度不够”等等管理上的问题。 又比如东部沿海一地级市开展了关于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审计,结果也提及存在“招商引资项目招后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做好招商引资“后半篇文章”。 还比如东南地区某沿海城市市委,对市招商集团开展巡察后,反馈其工作存在“对企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对业务拓展、项目运营和管理模式等思考不够深入”、“创新招商的思路不够开阔,市场化、专业化手段运用不多”、“运用数字化工具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招商效率探索实践还不够”等等问题。 这些巡查报告,相当直接且全面地指出了各地在招商管理上的一些短板。这些短板在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和县域中,可能都多多少少存在。 为了应对接下来更加市场化的全国性产业竞争,这些地区向内改革的任务是非常紧迫的。为此,这些市县都在加紧开展相关的改革,主要围绕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业务管理的顶层设计上,分两步进行优化,加速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第一步是深入调研,为招商业务重新梳理一个清晰的定位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去提升招商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步是夯实产业研究基本功。有部分城市的招商公司,甚至已经具备了对外输出产业链图谱绘制服务、碳排放检测服务和园区规划标准制定服务的能力。戳这里,让园区招商找的准、引得来、留得住 二是强化项目前期评估机制的实施。 一些地区为了提升招商的精准性和研判能力,进一步规范了招商引资项目的洽谈、尽调、决策、签约等关键流程,将招引项目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做扎实。 同时也加强了对招商条件兑现的审核,严格执行招商引资协议中的对赌条约,不达条件的项目不予兑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此提高奖补资金的使用实效,严防奖补措施的滥用。 三是完善招引项目的跟踪及后服务机制。 对项目招引后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和评估,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对潜在风险做到及时预警和整改。 同时强化企业的后服务意识,对进驻当地企业不能引进来就不管了,要更加主动地上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配套需求、硬件改造需求、招工需求等等,尽最大努力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生产。 四是针对招商手段的问题,加紧补缺。 第一步是完善招商工具。至今许多县域都甚至还没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用于日常的宣传推广,这些营销工具上的不足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目前,许多地区正在弥补这些缺失,加速建立各项线上推广工具,如公众号、线上招商地图、数字化展厅等等,以拓展招商推介的渠道。戳这里,让园区招商找得准、引得来、留得住! 第二步是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招商提效。比如某市招商集团采用了线上智慧招商平台和大数据产业链分析系统等工具,还专门组建了团队来运营。 第三步是以市场化手段,整合专家伙伴来提高存量园区的去化速度,并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比如各类专业的园区运营机构、招商中介等等。 随着管理体系走向系统化、工具走向丰富化,这些市县的招商效率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进步。 优化产业生态与服务意识 塑造对企业更友好的营商环境 此前小明多次强调过,各地的产业招商正在回归到实打实拼内功的阶段。这个内功,很大一部分指的是营商环境,包括产业生态和地方招商部门的服务意识。 在以优惠政策论成败的招商内卷中,许多地区在内功的修炼上是落后的。所以到了今天,这些城市会感到相当被动。 在各地的巡察报告中,小明发现了不少市县都存在“服务保障企业发展意识不够强”的问题,在市场化招商的时代下,这个问题很可能会直接左右企业的决策。 目前来看,各地的整改措施主要围绕两大方面。 一是做环境, 通过改善产业配套和服务来提升地方招商吸引力。 比如一些城市由政府牵头引入先进技术,来帮助当地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多方共赢。 同时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资,优化各产业园区的交通、通讯、水电、空间条件,增设各类产居融合的公共配套,以提升园区的服务品质。 二是做服务, 树立牢固的企业服务意识。 比如某市招商局设立了“万人助万企”、“企业服务日”等常态化的服务机制,长期坚持走访调研,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结语 当前,各地的招商工作正在经历巨变。《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叫停了内卷式竞争,同时也让许多地区看到了自身在产业生态与招商能力构建上的不足。 好的现象是,已经有许多城市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整改。随着各地招商工作更加的实事求是、重视内功,相信每个地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径,构建更良性的产业生态。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